《新文化运动》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8220字。
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班级姓名学号面批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情分析】
1.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2.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冲击—反应”模式。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通史及阶段特征(20世纪初)】
列举历史事件并归纳特点:
1.世界: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2.中国:
(1)政治
(2)经济
(3)思想文化
【课前预习案】A层
历史概念: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思想大本营的新文化运动,其概念涵义有广狭之分:
(1)最广义的“新文化运动”一直延续到1923年,为期八年。当年6月,《新青年》由月刊改为季刊,再度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此前一度停刊);
(2)较狭义的“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为止,为期五年。从当年9月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后来一度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3)最狭义的“新文化运动”截止于1918年底,为期三年。当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主义的胜利》等,标志着《新青年》开始变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舆论阵地。
【史料拓展】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一、背景
政治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危机:
经济
阶级
思想
教训
二、概况
概况 史实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前期指导思想
代表人物
基地中心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