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11970字。
高一历史必修一 期末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1949)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1949-1956)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一届政协会议(1949):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3、成立:时间:1949.10.01、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3、概况: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注意顺序)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八大(1956)的有益探索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②评价: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大挫折:十年文革。
(1)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
(2)导火索: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