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1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岳麓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3/29 21:25: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zzysc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水平训练.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水平训练.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水平训练.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学业水平训练.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水平训练.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导学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业水平训练.doc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课时)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传统农业是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高投入的个体小生产农业,自然经济色彩浓厚,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
  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探究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能力,深化情感。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法:布置关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探究活动,即关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情境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材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史料,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难点
  劳动工具的变化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中国早期农业生产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征?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          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西、         和龙门碣石以北。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          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         ,但经济实力有限。
  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          特点。
  (1)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           人口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大量涌入              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南迁高潮:        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
  (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            的巨大潜力。
  2.过程
  (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和的南朝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健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名师说课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分析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随着历史的演进,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经济重心的南移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反复陈列史实,而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特点与成因,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
  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及相关的教学软件,分析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转移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迁,结合。
  2.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习方法
  1.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2.学生在学习时,加强合作,展开讨论,交流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点拨。学生得出正确认识后,整理问题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
  (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中原人口外迁的流向及概况。
  (3)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
  2.理解和运用
  (1)理解造成汉代以前经济分布特点的原因。
  (2)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3)学会运用查阅资料,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正确历史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归纳四大区域经济及其分布、特点。
  2.通过学习本课,进一步认识经济重心南移,思考它给我们今天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2.《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二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2.〈山东泰安期中〉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厂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4.〈山东学业水平〉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但是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5.〈江苏学业水平〉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导学案
  1.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2.商朝:商业活动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            ”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代替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5.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长安、洛阳等成为中外文明的大都会。
  6.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也是繁荣。
  7.元代商业进一步发展。
  8.城镇商业繁荣,“       ”出现。
  图解识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史料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