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3390字。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东港一中 张晓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三、 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目“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要点:1.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
2.甲午战争的影响。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八国联军的侵华;背景、经过
3.《辛丑条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大孤山上庙银杏树、阿倍仲麻吕踪迹碑”与“大鹿岛的邓世昌塑像、邓世昌墓”,师问:这两组图片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中日两国的不同关系,影响两国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什么?生答:国家利益。
新课:
在学习“战争”的时候,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了解的三要素。首先请同学阅读一下第一个子目,找出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 战争背景
师:19世纪末,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对华战争?
(1) 日本: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甲午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和必然结果。 “大陆政策”分五期: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至全世界。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它加快了战争的步伐,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是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但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出示日本地形图),对外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等。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1890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师: 日本为什么敢发动对华战争?
(2) 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制度,未能是中国真正富强。
(3)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师:日本发动对华战争没有人管吗?
展示材料,得出结论
• 材料: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2、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