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5460字。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温宿二中 张婷婷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一、前期分析
(一)设计思路
在一节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地位是引领性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教学目标需要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什么”,以及将要“学到什么程度”,相应的,我觉得有必要先探讨一下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看,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的第三课,具有收束总结的作用和地位,上好了本课,不仅是对前面两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做有效的巩固,而且能为下一专题“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对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有一个总体上的总结性把握。
从微观上看,本课内容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目前后时序递进的内容,主要呈现的是建国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所做努力的相关历史。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了解港澳回归的过程以及海峡两岸的交流进展。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本课内容在他们初中的历史当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过程中相对而言较为容易,但由于历史学科在中招考试科目中属于开卷考试,录取进来的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也是不容乐观。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阶段,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
我们面对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特点是:一方面,他们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前几个专题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中国现代史的历史信息,而且,从教育心理学上看,高一学生正在历经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当中,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历史分析的能力。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年龄和水平的限制,高一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十分注意把握上课的难度和节奏,适当扩充课堂的历史知识容量,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对于本课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2.概述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对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影视、图片、文字等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学会借助形象思维感悟历史的方法;
2.关注引文、图示等历史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研读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港澳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入侵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亲身体验的模式,结合引导启发、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表格数理、迁移学习等方法,由浅入深,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四、教学准备
(一)电脑平台、PPT投影及音响设备;
(二)有关“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材料及本课的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自主探索
1.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全班同学自主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6-8人,确保小组里的每位成员都有相应的分工和任务),每个小组自主选择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探索。
2.课前,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重点关注引文、图示等历史材料。
(二)情境设疑导入
[创设情境] 在课堂开始两三分钟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关于“茶叶蛋事件的图片”,并在适当时候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关于哪个地区的综艺节目么?(台湾)(鉴于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一国两制的知识,学生对此问题应该不难回答出是一国两制,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即: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退居台湾,此后一直至1979年,大陆对台湾的态度是武力统一,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什么样的和平方式呢?)
[设计意图] 借助相关图片资料片段,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的互动导入新课,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期待,并引发学生对观察和思考,在疑问中导入新课。
(三)教材内容详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