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8
- 资源简介:
约4940字。
第二十四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学案
【核心考点】
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透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重新划分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使用武力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冷战序幕及三部曲:
(1)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冷战三部曲:1947年3月的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应对是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应对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苏联的应对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
4.主要的热战: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1973年的越南战争。
【基础延伸】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表现:①二战后, 和 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 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③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美苏两国在 和 的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尤其是战后美国确立了 战略,把苏联看做其实现战略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3)美苏的根本冲突是 的冲突。
2. 冷战序幕与三部曲:
(1)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 发表演说,对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 的最初信号。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基于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 和 的危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一 的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3)马歇尔计划:又称 。主要目的是帮助 恢复经济,同时 西欧。计划初将苏联和东欧包括在内,1948年开始实施时将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
(4)北约:1949年,美苏英法等西方 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约组织。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自此,两大 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积极作用:(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消极作用:(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认知拓展】
1.三次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1945年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美英法通过协商,未透过苏联即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并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苏联随即发起反击,于1949年5月30日在苏占去通过宪法,成立民主德国,即东德。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高调登场低调收场。1958年,苏联战后经济恢复实力增强,要求英法美等国承认东德,并在德国问题上向苏联妥协,遭到三国拒绝,双方由此在东西德问题上紧张对立,引发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三次柏林危机:美苏恶斗催生柏林墙。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遭肯尼迪断然拒绝。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引发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8月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此即柏林墙事件。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才被推到,东西德最终统一。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