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2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8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1/1 6:14: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无寐无寐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25份打包,)
高一历史《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2、13课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 一体化》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9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9课(上)工业革命 》教案.doc
高一历史《第9课(下)工业革命 》教案.doc
  编写:高一历史组              时间:2013年  月   日            审核:邓中华  刘锋
  Ⅰ、课前预习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土地、人口、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有关土地与人口的内容,在后面学习)
  二、农业生产对象:俗称“五谷”和“六畜”。其中以“五谷”为主。
  1、大约一万年前,古代农耕经济出现在                 和                 。出现之初就显露出地域差异,北方以                 为主,南方以                 为主。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的国家之一。
  3、六畜是指                                  。
  三、农业工具:
  1、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春秋以前以               为主,春秋以后主要使用           。
  2、中国的铁器出现在                 时期。
  3、唐代在                 出现的                 ,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一次突破,它标志着                                        。
  四、水利与灌溉:
  1、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                                    ,
  汉代的                                ,隋代的                           。以及新疆地区(西域)的                 。
  2、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业灌溉工具有                 。
  五、农业耕作方式:
  1、春秋战国以前,农业生产主要采用                        方式进行,春秋战国以后主要采用                    方式进行。这种耕作方式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2、 自耕农经济出现于                 时期,他们拥有             ,以           为农业经营单位,具有很强的 独立性、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后性。
  3、自耕农是国家                 的主要承担者,破产原因之一是                 。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
  导入:黄梅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模式?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1、 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合作探究一: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
  3、合作探究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器与牛耕技术,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什么影响。
  4、补充内容:
  A、概况:(1)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前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B.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
  C.优点:①比较稳定   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D.弊端:①比较劳苦   ②比较脆弱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
  A1、我国原始农业的分布格局是:
  A.“五谷”集中于黄河流域            B.南稻、北粟麦
  C.粟麦集中在黄河流域               D.稻谷集中在长江流域
  A2、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B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桶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决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 曹魏       C. 唐朝       D..北宋
  B2、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种景象出现是在修建哪一工程之后?:
  A..郑国渠      B.. 漕渠       C..白渠       D..都江堰
  B3、从汉代起,封建统治者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行动,主要是为了 ①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稳定社会秩序 ③保护农业的发展 ④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1、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A.农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的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的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 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C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颈字字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 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耕牛开始出现
  C. 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C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 .水排
  C4、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C6、“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条件中,除了本课所学的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工具、水利、耕作方式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土地。可以说,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中国古代的土地由哪些人所有?又是怎样经营的呢?下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学习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与土地经营关系的变化。
  编写:高一历史组              时间:2013年  月   日            审核:邓中华  张传军
  Ⅰ、课前预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实行_________的土地制度。进入文明社会后,商周时期实行_________ ,这是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 的土地制度。
  2、_________   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_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________,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__________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________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
  4、宋朝实行“________”“ ________”土地政策,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5、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________”“ ________”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________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通化
  1、早在________就产生了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它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自________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
  3、________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
  导入:家庭联产责任制;白毛女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土地制度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社会形态转型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政权结构演变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1、 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合作探究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3、合作探究二:土地兼并对自耕农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反映了自耕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4. 合作探究三: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5、补充内容:.
  租佃关系与雇用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和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
  1、诗经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    )
  A. 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屯田制
  2、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3、封建社会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A.国家封赏     B.开垦荒地   C.土地兼并     D.公田转化
  4、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受田农民可以纳捐代役   B 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一直持续到北宋
  5.东汉以来,田庄经济发展壮大,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表现           B.田庄经济有自给自足性质
  C.田庄内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D.男耕女织是其重要特点
  6.下列不能反映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7.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提倡                   B.农民乐意接受
  C.土地兼并产生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租佃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B.自耕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          D.自耕农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
  (二)材料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挣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值(按:即使自己在公诉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国语•九>>
  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 “丘不识.”
  --------<<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从材料中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
  (3)    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4)    材料四表明什么问题?
  (5)    这一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1、课标要求:(1) 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特点。 (2) 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编写:高一历史组              时间:2013年  月   日            审核:邓中华  陈静
  Ⅰ、课前预习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  经济区的划分:
  ①汉代司马迁根据              的特点 , 将全国划分为       、      、     、         
  四大经济区。.
  ②经济区域的总体特点:                                                            
  2、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形态,它的发展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经济区 特点 成因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共同原因:                 
  2、三次南迁高潮:
  ①两晋之际一一第一次高潮。  原因:                                              
  ②唐安史之乱以后一一第二次高潮。   原因:                                     
  结果:                                                          
  ③两宋之际一一第三次高潮。      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见探究内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时期 开发南移表现 开发南移程度
  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六朝时期)
  中唐以后
  南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                         ;区域经济发展的
  。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
  导入:有个成语叫“逐鹿中原”,请问大家知道中原在哪里吗?
  课标要求:1、了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和特点2、理解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和经过和影响
  3、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和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和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1、 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合作探究一: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区别?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什么影响?
  3、合作探究二: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
  A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A2、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B1、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B2、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B3、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C1、(04广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C2、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  ②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  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  ④北方战乱频仍  ⑤南方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农耕  ⑥南方相对安定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下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课标要求:(1)列举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当时世界的地位。(2)了解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历程,分析各自经营的特点。
  2、学习重点难点: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