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3500字。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中国了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知识结构】
背景 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目的 巩固新生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督
内容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进步性: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评价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背景: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新经济政策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意义 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