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5480字。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张凝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学生分析】字串8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等概念“一知半解”,因此,我在学案中设计了概念解析。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字串5
1、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字串4
2、能力与方法目标:字串4
①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②对新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3、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字串9
【重点和难点】字串3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手段】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和设计学案教学的方式辅助教学。在设计时,我在学案上设计了一位虚构的当时生活在莫斯科郊区农村的历史人物“伊娃”,通过“伊娃”的回忆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演说》。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开始一个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当时人们满腹疑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
材料: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
问题1: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问题2: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
过渡:马克思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当时俄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怎样?
出示图片:《俄国战后经济形势》。战争使俄国经济衰败,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同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摆在列宁和苏俄人民面前。
一、列宁探索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学案上提供的背景材料和教材,学生自主完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讲解的同时提供材料分析其影响。并完成对这一政策的评价。
图片:《领袖总是和人民在一起》。
人民热情高涨,投身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政策符合战争的需要,但是忽视了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希望以此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战争结束,积压的矛盾爆发。
图片:《人民不满》《受伤的士兵》《火车上寻找食物的群众》
面对新的问题,列宁重新思考,及时调整政策。
二、列宁探索之: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问题1、材料一中列宁提出采取什么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目的是什么?
问题2、从材料二中列宁创新和调整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做了哪些调整,它“新”在何处?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名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串8
字串7
工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