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1890字。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能够利用课本中的图表等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三、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四、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互动设计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交流
(一)导入 安排学生看引言“两极对峙”的含义。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以学生对知识层面的单纯记忆、积累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体验。为此,本节课应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使教服务于学,教落实于学。教师应善于在知识的的理性层面和隐性联系处质疑设问,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学生方法。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冷战’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学习本课。
(二)讲解 学生作出标记
做课后阅读题。 介绍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情况;
介绍二战后苏联的情况。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1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3、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
4、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二、“冷战”(两极对峙格局)的具体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 ⑴学生阅读杜鲁门和胡佛有关言论的资料,以及“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部署图”,解答:杜鲁门为什么敢于以世界领导人自居呢?⑵最早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谁?直接导致“杜鲁门主义”提出的两个具体事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苏联有什么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讨论、解答
课件演示一
2、“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学生阅读:关于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思考:“马歇尔计划”又称作什么计划?美国是慈善家吗?它要解决欧洲什么问题?“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针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3、柏林危机 阅读并看图 指出影响
4、“北约”和“华约” ⑴阅读教材,掌握二者建立的有关知识;
⑵看“北约和华约对峙地图”,提问:地图上可以看到希腊、土耳其并非大西洋沿岸国家,为什么被吸收入北约组织?到现在为止,北约共有几国?华约组织包括哪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它为什么在1991年解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