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8540字。
第8课 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一、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三、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历史信息。
四、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教材分析
一、本课解说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本课专门介绍中国绘画,与上一课《汉字与书法》共同实现课标要求。
本课第一目“质朴与浪漫”,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第二目“从顾俏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讲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吴道子。第三、四两目“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讲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文人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演变,及其反映的历史风貌。
本课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中国画及其特点。
“中国画”,或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颜料画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绘画延续、发展到现在的绘画传统形式的称呼。这种称呼带有对中华民族艺术的深厚感情,并简约地概括出中国画特色:一、以有书法性质的墨线来表现主要物体,强调线条的变化及内涵;二、不过于强调明暗,但追求笔墨的五色变化的韵味;三、比例与透视关系符合人的观感,不追求西画中的精确。四、画面留白,或让主题突出,或让意境更深远、空灵;五、因为材料的原因,以写神为主,不以写实为能;六、追求诗境与超然物外之美;七、完整的中国画,至少盖有印章。通常的中国画,有印章、题字等画外的内容。
2.中国画的种类。
从用色上分,可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水墨画纯用水加墨汁画成,相传始于唐朝,成于宋,盛于元,变于明清。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主观地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日本人故称水墨山水画为南画。设色画则有浅绛、青绿、金碧等。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
从画科的内容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鸟画包容了花卉、鸟类、走兽、水族、瓜果,还有博古。博古相当于西画中的静物画。
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为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
3.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特征。
人面鱼网纹盆是半坡文化的代表。为什么画鱼而不画别的东西?说明鱼类与半坡人生存
的关系。同样,中国早期绘画内容中的主题神仙巫鬼、神话传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像力和认识水平。顾恺之画宗教画,与佛教盛行有关,而唐代的人物画多雍容华贵,也反映了历史特征。宋代重文,而且有宋微宗这样喜爱书法绘画的皇帝,并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中,于是,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本课课文大都结合历史特征介绍绘画艺术的发展,教学时特别应注意结合历史欣赏作品,不要忽视时代背景,不能上成美术课。在以下的条目中都突出了历史特征,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本课内容解析
关于中国绘画艺术起源的传说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像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被认同。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均以线条为构图,或所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