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8份)
-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二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导学案).doc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编制人:陈素秋 审核人:陈素秋
高一 班 第 组 编号 姓名 小组评价:导学案 老师评价
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预习自学】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问题引导
〖读图P4〗中华农业始祖____:尝___,找到适合食用的谷物和药草,创制__。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一)耕作方式:__耕__种
1.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
(1)商周之前:___(石耕)、___(耜耕);频繁迁徙。
(2)商周:有少量___工具。西周时,开始走向___。
(二)农作物
1.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__和___的国家,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___时期,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
(三)地位:中国农业独立___,自成___;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含义:提高土地_____,从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三熟。条件有哪些?
(一)耕作方式:______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推广____和___。
2._朝以后: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西汉出现___;
(2)西汉赵过推广___牛耕方法,___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江东(现江苏)地区出现____,耕犁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二)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1.春秋战国: 法;2.西汉:赵过推广 法;3.魏晋至今:耕耙耱技术。__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
(三)施肥、灌溉工程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___,__朝漕渠、 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曹魏___,唐朝___,宋朝 筒车,明清风力水车。(识图)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商周:集体耕作,原因:(1)生产力相对低下: 耕、 耕; (2)生产关系: 制。
(二)春秋战国: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形成发展的条件:
(1)经济:生产力发展:___、___推广;生产关系:封建_____确立(2)政治:封建政府 政策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___为生产的基本单位;(2)男 女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脆弱性)。
(3)自给自足的_____(封闭性)。
……
高一__班 第__组 编号___ 姓名___ 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难点: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1、原因:
(1)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 。
(2)清政府 ,民间出现 。
2、表现:
(1) 总额增加;(2)商界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3)沿海向 扩展。
3、影响: 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1) 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 。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
(“实业救国”)。
(3)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 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 作用。
(4) 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 放松了对中国的 ,在 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2、概况: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 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从1912-1919的8年间, 和 都增加迅速,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中 业和 业发展最快, 、 、 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3、结局:一战结束不久, 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 。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的发展: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 较快发展。
(1)原因:国家基本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开展 。
(2)表现:传统和 工业部门都有 。
(3)影响:推动了 的逐年增长。
2、抗战时期(1937——1945):遭受残酷打击,日益萎缩。
(1)沦陷区:①原因:日军的掠夺和战争破坏;
(2)国统区:①原因:国民政府实行 ; ________垄断压制。
②表现: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均吞并,或被日军所毁,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大量民族企业停产或被 控制。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________,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
3、解放战争时期:发展陷入绝境
(1)原因: 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
……
高一__班 第__组 编号___ 姓名___ 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
第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
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一)传统的交通
南方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以乘坐马车为主。平民百姓多为步行。因此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二)近现代交通:
1.铁路与公路
(1)铁路交通: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 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 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1909 年 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铁路的建成,改变了我国西南、西北与内地基本没有铁路交通的状况;到九五期末,我国铁路总里程已居亚洲 ,世界 。(京九铁路)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提速。
(2)公路交通:20世纪初, 开始出现汽车是权贵、富绅代步的工具;民国时期,由于 ,民生 ,加上汽车和油料依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