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卷(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7/2 21:40: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AB卷(凝练考点+精选试题):第六单元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第六单元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A卷 教师版.doc
第六单元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B卷 教师版.doc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六单元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答案】A
  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
  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活动,这些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也导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开展的社会变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B项;战争推动民族融合,但汉族当时尚未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尚未彻底瓦解,排除D项。
  【答案】A
  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
  【答案】B
  4.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六单元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解析】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而材料涉及的是商朝,排除A;商亡周继,周朝“礼”的文化源头就是商朝,排除B;由材料“君天下曰天子”“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这将王权神秘化,成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礼”的文化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信息,排除D。
  【答案】C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答案】A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解析】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A正确;材料只有一处提及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C和D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D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排除D。
  【答案】A
  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