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42
- 资源简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docx
课件.ppt
课件共43张,教案约7610字。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理解邓小平在开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背后的思想解放。
(3)了解、理解对外开放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涵以及形成这个格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4)了解、理解中国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
(1)以案例、话题为媒介进行讨论对话,形成对话体系。
(2)地图动态演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感悟改革开放中对“人”的解放,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更多的机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开放与改革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开放格局形成过程中对人的观念的解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展示一幅现代深圳的城市夜景图片、一句大运会申办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在大运会申办主题歌中等待上课(熏染气氛)
设问:开放前的深圳,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竞相逃离此地,偷渡去香港,又是为了什么?
环节一:偷渡,为什么?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上个世纪60-70年代,偷渡成了广东农民的一种风气。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或爬火车,或乘小船,或只身泅水,不顾一切向香港奔去┄┄1976年文革结束后,“逃港”高潮再一次来临┄┄在1978年,共发生“逃港”事件9.7万人次,逃出1.8万多人。到1979年上半年,仅1至5月间,同样的数字便达到11.9万多人次和2.9万多人。
——东山涛《文革前后粤港偷渡风》
材料二当时宝安一个农民日劳动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元,两者相差100倍。
——王梦悦《震惊中央的“大逃港”风潮》
材料三(香港)那可是一个大城市,北京还没他的一半大,两层楼的汽车,电灯是通晚都不熄的啊,夜晚白天一个样。……吃海鲜鱼翅,在家看电视吹空调……
——陈秉安《大逃港》
设问:在你看来广东农民不顾生命危险偷渡到香港的原因是什么?在思想尚未解放的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答案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