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课件+限时练 (3份打包)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doc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限时练.doc
滑县六中2015级高一下期导学提纲:历史导学案
(范围: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的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理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形势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学习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学习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一、知识回顾:检查上节课知识点
二、检查预习:课本P98—P101;
三、导入:通过苏联解体导入
四、自主学习
思考: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改革的结果如何?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农业:①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② 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③ 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④ 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改革的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结果如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滑县六中2015级高一下学期限时练
历史练习7-21
(范围: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4.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5.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