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 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重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
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同步测试
1.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 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 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 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理的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分配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理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强调公有化程度 B.提高农民的收入
C.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从农村开始进行新的道路的探索
6.国企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其改革()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是开始
B.最初以增强活力为主,逐渐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C.国企改革的股份制改造使国企资产转变为私有经济
D.改革中,部分国企地方化形成乡镇企业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①改革单一集中的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8.邓小平有一段著名的论断:“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这一论断最准确的理解是()
A.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学习西方的一切成果,能促进经济发展就行
B.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能够发展经济就是改革的目标
C.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