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10字。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回放资料,历史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两宋时期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出现,随后陆王心学产生,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儒学中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二、进行新课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历史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
1602年,清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3. 李贽的著作
《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4. 李贽的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3)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材料: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