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80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专题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过程与方法】
情境再现、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比较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学习五四先进青年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
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
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本节线索】
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第一框题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条件: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代表人物: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及其影响
(1)原因: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3)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有利条件;李大钊的深入宣传和影响
第二框题 新思潮的竞起
1、原因:
(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2)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3)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