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案13
- 资源简介:
约4270字。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准备分析
【思路分析】
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射的核心思想,以历史新课标为指导。以“设问引学—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前期分析】
(1) 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过程、结果及意义,内容较多,结构完整。课标内容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第一目“武昌起义”,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全过程。第二目“中华民国的建立”,涉及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熟识的知识;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评价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两种不同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肯定它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在专题三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里程碑。
今年是辛亥革命101周年,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历史素材也很多,为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顺利完成教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史料,成为教学的有利条件。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实信息,由被动压迫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对历史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指导和帮助,因此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节奏和知识容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过程。
2.阐释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临时约法等知识点。
3.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