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270字。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四大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南迁高潮的主要原因、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
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解读中华民族对黄河的特殊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
难点: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本及教参及本课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展示江南风情图片)
首先请学生们谈谈印象中的江南。(古往今来、诗词歌赋、风景人文都可,只要与江南有关。学生们谈论的多半是美好的江南,这明显有利于我们对比过往的江南,从而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
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讲授新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出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特点,将全国分成四大经济区:
即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历史链接:
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不同。古人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称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中、河西和巴蜀)、关东之称。山东又被称为中原。
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充表格。
区域 特点
山东 传统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山西
江南 不利开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寒冷、土地贫瘠,经济落后
各经济区域特点的主要成因有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想一想,哪一项起到决定性作用?
自然环境。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对于经济区的形成和经济区的特点起到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水平。
3.区域经济的特点:
请根据表格总结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
因为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居于经济重心地位,南方长江流域、龙门碣石以北不发达,特点是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