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5020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Ⅱ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如条件允许,可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二、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运动,而且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运动;不仅主张民主和科学,而且进一步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不仅主张白话文、平民文学,而且逐渐发展到主张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全国各地的新文化运动,一时形成为一个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呢?为什么会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呢?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