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250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
编写:汪举才 审核:汪举才 审批: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学案使用说明】:
1、课前用30分钟自学完成课前独学预习案。2、课堂上组内合作探究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课内合作探究案。3、课后完成拓展延伸案,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联系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解体等史实来理解相关内容。
一、我自主,我夯基——课前独学预习案:
(学习流程:课前自学教材P74~78页,结合学案在教材中处理好笔记并加强记忆,完成巩固练习题,结束后立即核对答案,如有错误、再深研;如理解不深、请教对面同学,直至深透掌握。)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1、伟大转折的历史背景:
(1)文革虽结束,但国家前进的脚步却举步维艰。(为什么?)
(2)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
(1)会议的召开:(时间、原定议程、结果转向)
(2)邓小平的讲话:(时间、标题)
(3)意义:① 指出两大问题(见教材P74-75)——对过去而言;
② 对当时而言(见教材P75); ③ 对未来而言(见教材P75)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
(1)内容:(补充,注意理解)①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就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③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就恢复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
(2)意义:(用“一转”“四新”来理解,即:伟大转折;新路线、新时期、新领导核心、新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1)中共十二大:(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三大:(1978年)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系统地分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3)“南巡讲话”(时间:1992年初、背景)
内容:就社会主义的本质,
等问题做了深刻阐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
意义:“南巡讲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经验,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具体来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实践上,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 极大增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