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华东师大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9/20 20:19:4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资源提供: 寻找玉观音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800字。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课题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列强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义和团兴起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过程。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使学生产生“勿忘国耻”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结,并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通过清政府“痛剿”义和团,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认识腐朽的清政府已发展成为完全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初步理解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所代表的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总结三次侵华战争,三批侵华条约,并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1894)———(1895)———(1895—)——(1898)———(1900)————(1900)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开始的标志:德国抢占胶州湾
  3.表现:
  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
  4.破产: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三.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
  2.时间:1898.10——1900
  3.口号:“扶清灭洋”
  4.过程:
  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
  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
  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特点:
  1)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