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与条件;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功绩。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收集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和意识。
通过课堂的发言,培养学生迅速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意识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已成定论的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和敢于质疑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认识程度,查找资料,设计学案,制作课件。
2、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图导入。
讲授新课:
(屏幕显示武昌起义军旗)这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人的军旗。辛亥革命狭义上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广义上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那么,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呢?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为了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出了新政。尽管其中许多政策符合历史的进步,却无法取得民众的认同。结果,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但是,1910年,革命党人的势力正处于低潮时期。是什么因素促使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呢?
学生根据学案分析回答。
可见,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能有质变的飞跃。让我们看一段影片《辛亥革命》,请同学们注意革命的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