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90字。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一级达标学校,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是可行的。
三、设计思想
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查找有关资料,合作与探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理,掌握基本史实。以课堂作为呈现成果的媒介物。经由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
3.因为本课内容繁杂,针对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4.将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我校地理位置的优势设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收集资料与处理资料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级各类图书馆、上网浏览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历史资料;通过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深入探讨,达到相互学习和教学相长的目的。还可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