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0字。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一、课标要求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二、目标引导
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目标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目标三:通过三个改革的学习,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政治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一)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2、改革内容:
(1)重点在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部门管理体制,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工业: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加重,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具体做法包括: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