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全国版)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题,约11600字,有答案解析。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袞”。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 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使姬氏之子孙分封在全国各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格局混战,C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错误。
2.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五谷开始种植 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 土地私有出现 D. 单位而积产量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A项的“开始”错误,B项中的“铁犁牛耕”材料没有涉及,C项“土地私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C。
3. 西汉用真车可殉葬始于文景时期,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墓规模大不如前,,用其车马殉葬现象逐渐消失。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 经济由盛而衰 B.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 文明程度提向 D. 诸侯王注重节俭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致使诸侯王的墓葬规模不如从前,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兴盛时期,A错误。本题不涉及“文明程度”的问题,C错误。诸侯王不用车马殉葬是因为势力变小,不是因为注重节俭,D错误。
4.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 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两部文献对于促使李渊起兵反隋所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不同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认为是李渊本身,《资治通鉴》认为是李世民。这是因为不同年代的人对历史的记载,其主观作用影响了对历史的记载,C正确。A项不能反映出材料中两部著作不同记载的对比,排除。B项中的“还原历史真相”,从材料中并不能概括出来,排除。D项中的“模糊不清”错误。
5. 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B. 中央官制的充善
C. 皇权与相权的对立 D. 君主权力的弱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可知相权对皇权的制约,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完善,B错误。材料讲的是中央决策的程序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对立,C错误。宋朝君主专制加强了,D错误。
6. 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 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说明江南对于全国的粮食贡献越来越大,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南移完成,A错误。南方经济发展,不代表北方经济衰退,B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经济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项。学生需注意,南方经济的发展不代表北方经济衰退,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讲,社会经济是不断进步的,只能说南方经济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北方,最后致使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南方,但不能表明北方经济衰退。
7. 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代中后期,松江地区一年上交政府的赋税总额比南宋时期增加10多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明代松江地区
A. 农业发展迅速 B. 非农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C. 对外贸易兴盛 D. 民众的赋税率大为增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明代中后期,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松江地区的手工业中的丝织业为代表,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致使赋税比前朝增多,B正确。松江地区发展以手工业为代表,A错误。明代实行海禁,对外贸易萎缩,C错误。D项无法体现,排除。
8. 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维止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 B.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 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D. 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
【答案】C
【解析】欧洲新航路开辟后,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而中国的商品在西方市场优势很大,致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国内货币贬值,商品价格上涨,C正确。康熙时期,社会较为稳定,A错误。闭关锁国对于粮食价格影响不大,B错误。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粮食不可能大量出口,D错误。
9.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 关税自主权 B. 海关自主权 C. 外交自主权 D. 行政自主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可知中国的海关权被外国人干涉、控制,B正确。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中丧失的,A错误。中国的外交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与本题无关,排除。
10.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