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题,约15610字,有答案解析。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答案】B
【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
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2.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 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根据“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代法律把儒家思想融入到法律体系,体现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排除A;根据“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可知材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对秦律的发展,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结合所学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分析解答。
3.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苟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三者共同之处是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A正确;孟子、荀子目的在于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道德水准”不是三者的共同目的,排除B;儒学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无法反映是“儒学发展的要求”,排除C;对人性的认识与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无关,排除。
4.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说明由于两宋实行宽松开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使社会政治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B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宋代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士农工商,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商人流向上层的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