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2(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9/26 8:39: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24422.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24416.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24418.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24420.doc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学习总结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政治制度
  发展历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期建构 1954年,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政协召开,制度初步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完善 1982年宪法和以后宪法修正案,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2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一、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的比较
  联系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不同 性质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职能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监督权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人民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产生组成方式不同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政协委员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
  法律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历史条件 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性质 临时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经济建设方针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调整工商业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典型例题  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其共同点有(  )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重点)
  2.比较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背景: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及地点:1949年9月,北平。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正式形成: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1)性质转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新阶段
  (1)表现: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及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提醒]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图解历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区别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过程
  (1)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5.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重点)
  2.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谈一谈“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重难点)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难点)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思想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2)主观上: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3)客观上:林彪、江青等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
  2.“文化大革命”践踏民主法制的表现
  (1)践踏人权:揪斗、迫害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如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破坏法律: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3)破坏秩序;造反派夺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践踏民主: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被中断。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对制度坚持不力、有法不依、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与急迫。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表现
  (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修订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结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重建: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发展完善
  (1)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①依据: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表现:改变村委会干部任命制度;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创造性地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轻巧识记]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理念:依法治国。
  两个趋向:制度化、法律化。
  三部法律文件: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大举措:平反冤假错案;完善三大政治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主题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史料 1966年8、9月,北京市被打死1 000多人。自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38天,有22户被杀绝。196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思考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受严重挫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有哪些?
  答案 (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①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③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