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1(3份)
-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及答案.doc
【岳麓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doc
【岳麓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
高 一 历 史 课 时 学 案
课 题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与
评价
设计 目标及要求
是否达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3.6
通过学习对知识加以概括归纳,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5 4
提高自身有效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
重点
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预 习 学 案
问 题 导 引 知 识 梳 理
1.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注意四个角度识记:①对中华民族、②对革命、③对人民、④对革命理论)
2.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准备: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
(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或施政纲领的作用。
2.成立:开国大典
3.新政权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历史意义:P91(划在课本上)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内容:确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3.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 。
5.意义:P92 (划在课本上)
6.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间:1956年底。标志:政治上,1954年宪法的颁布;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及港澳回归的原因;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
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你可知妈港(Macao)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之澳门篇,这首歌唱出了澳门同胞虽然与祖国分离很久,但时刻不忘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1997年、1999年,阔别了祖国百年之久的香港,澳门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老一辈革命家不断探索的结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请你概括它形成的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