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2740字。
戊戌变法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变法过程:
1.准备: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
2.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与顽固势力的论战、创办报邗、成立学会、学堂。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1)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允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但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
②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④文教方面:废八股、倡西学、办新式学堂、派人赴日留学。——有利于先进科学的传播和培养维新人才。
4.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①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② 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对帝国主义幻想。
(3)教训:在半殖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行不通。
三、历史意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