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3
- 资源简介:
约2100字。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a.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解释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
b.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c. 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但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仍不习惯自主学习,往往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