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3580字。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单元。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奋勇抵抗;清政府屈服;鸦片战争结束。
2.能力方面:①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总结研究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②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 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①通过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②通过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英国走私鸦片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③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理念
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 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提倡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课堂上两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与广东有关的一组图片——有黄埔军校、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最后出现虎门销烟广场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指出:在这些地方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它们又分别承载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