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200字。
《抗日战争》导学案
【重点讲解】
一、1931~1937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与领导。
2.特点
(1)广泛性(区域和阶层):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东北军民;学生;国民党爱国力量;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2)抗日与反蒋相结合。(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
(3)艰巨性。
3.影响
(1)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过程
(1)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瓦窑堡会议,确定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5)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包括的内容有:①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②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③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接受改编。④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是全民族广泛而长期的合作。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这一特点,加重了统一战线的不稳定性,给统一战线的巩固增加了困难。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军队,中国共产党只掌握局部政权,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5)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取胜的原因
1.特点
(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距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