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6520字。
《鸦片战争》导学案
【重点讲解】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
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2.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实施原因
(1)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3)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2)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邓小平曾对此作了恰当的概括:“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就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国家主权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表现是: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英国割占香港岛;后列强又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
2.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强迫中国实行“值百抽五”的低税率。
3.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允许侵略者兵舰和商船巡行于各口。
4.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条约,英国首先取得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5.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取消天主教禁令,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取得了“自由传教”的权利。
6.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清政府给一个国家的特权和利益,其他国都可以享受。此外,条约虽未提到“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实际上已得到清政府的默认。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