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5/14 11:28: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renheren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80字。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A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B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述内容】
  复习提问: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是什么?
  A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过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说明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合作探究1: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1)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
  (3)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
  (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中的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照片,并对玉米运动作了简单介绍,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
  农业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2)工业改革。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