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80字。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一.了解和回顾两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熟悉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和阶段特点,掌握中国经济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变化过程。
二.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时代特征,让学生能够客观、辨证地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的残酷性和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战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和对小农经济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认识。
设计意图:
1.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情境导入,活跃学生思维,了解本课背景.
2.以"洋人的经商故事"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战后洋货涌入中国的阶段变化,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以旧中国农民家庭的变化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小农经济瓦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信息及教材图片探究其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4.以"二叔办厂"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加强教材的章节联系,认识小农经济瓦解的缓慢性和长期性.
导人: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我来考考大家:
周六又到了,同学们一出校门准备搭公交车回家,这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回到家抓起电话想与好友联络一下,这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打完电话想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新闻,这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上周清明放假,有同学乘火车回乡祭祖,这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感觉到工业革命已经深深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浪潮是怎样冲击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巨变呢?
一个洋人的经商故事
故事一:〈〈门户初开〉〉
时隔五年之后,1843年英国商人约翰第二次来广州,他首先到粤海关咨询进口商品税率标准,工作人员向他提供了一份最新资料: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降低百分数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纱布 匹 29.93 6.95 76.78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
朋友马丁长期在华经商,告诉他:“现在在中国经商更安全了,你就放开手脚干吧。”同时马丁建议约翰去上海看看,他觉得那里的经商环境更优越。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