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8/19 16:47: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renheren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760字。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二、知识结构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课内容是大众传媒的变迁,首先解题,了解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可由学生总结出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建议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运用有关材料来说明中国大众传媒变迁的概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得到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认识。
  本课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报刊、影视、互联网三大板块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变化,建议教师对学生选用的资料进行掌控,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思考这些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可以由现实问题导入,如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新闻信息、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普及较快的网络歌曲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很熟悉,建议学生通过历史分期掌握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教师对其中相关史实进行适当补充,资料价值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资料能分析出报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报刊业的兴起阶段:结合课前导言内容,认识报刊业起步阶段的两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注释中进行了资料补充。《中国丛报》由马礼逊倡议,于1832年5月起出版一份英文的月刊,名为“TheChineseRepository”,中文译作:《中国丛报》,又译作《中国文库》,旧译作《澳门月报》(与林则徐编译的《澳门月报》无关)。自此开始,至1851年12月约十年间,《中国丛报》共出版21卷,登载了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期间有关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调查资料,其中包括了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