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教案单元测试卷(4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4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2/25 21:46: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课时作业 教案单元测试卷42份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测试卷(A).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测试卷(B).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作业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作业5.doc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
  3.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
  A.主张政治改良  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主张复古倒退
  4.“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 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 韩非子》
  5.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6.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7.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  )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 、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
  8.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 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0.有学者认为,法家对中国历史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这种在秦统一中国时期起过积极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负面作用越明显。以下各项,符合此观点的是法家(  )
  A.认为世道必进,推崇变革
  B.主张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倡法治,反对贵族特权
  D.主张君主至上,以严刑治民
  11.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12.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
  13.右侧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其中③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
  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
  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14.“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材料中所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  )
  A.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B.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
  C.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15.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顾炎武
  16.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17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  )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
  18.黄宗羲被蔡元培称 为中国的卢 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
  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
  D.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
  19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
  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兼相爱、交相利”
  C.“非攻”、“尚贤”、“尚同”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出席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下列古代思想流派与这一主旨所蕴含的思想相通的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3、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4、《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6、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刑罚(  )
  A.重礼轻罚       B.严惩谋逆   C.仁爱宽恕         D.以礼入法
  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9、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学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汉代及以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11、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12、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13、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14、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1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16、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       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
  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
  1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18、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19、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赞(    )
  课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 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 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 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第一、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 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派别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 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 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