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课时作业教案单元测试卷(3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2/25 21:32: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课时作业 教案单元测试卷32份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测试卷(A).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测试卷(B).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作业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5.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作业1.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作业2.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作业3.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作业4.doc
【优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作业5.doc
  第六单元测试卷 A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李时岳指出:“事态表明,辛亥革命前,在全国性统一的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内部,实际上是山头林立的。各个山头有各自活动的地盘,有各自联系的群众。”这主要表明(  )
  A.中国同盟会的内部派系复杂
  B.中国同盟会对会员的束缚较少
  C.中国同盟会是一个民主政党
  D.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导致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内部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属于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4.孙中山曾在为英国报纸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中国:“余……欲用一种制度,使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余更愿国家对于直接管辖之税源,得到其所产利益之全部。”这主要表明(  )
  A.孙中山推崇英国式政治制度
  B.孙中山主张缩小贫富差距
  C.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生建设
  D.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被实践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脱离中国的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兼采众长,是孙中山的理论创新成果
  D.实现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6.“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7.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表明孙中山   (  )
  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B.放弃了革命信仰
  C.丧失了革命斗志
  D.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8.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9.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说,“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材料中的“多了两件”是指   (  )
  A.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传统
  B.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的错误
  C.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D.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盛行
  10.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11.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充分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1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3.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4.“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A.分清敌我、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15.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国共产党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6.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体现在(  )
  A.独立开展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人民政权
  C.形成完整革命理论  D.适时实行战略转移
  第六单元测试卷 B卷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4、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5、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         B.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反对推翻满族贵族统治         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6、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C.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属予史论的是(  )
  A.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B.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C.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D.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9、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节制资本”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10、“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出自于(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持久战》
  11、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12、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地,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13、毛泽东指出:“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据此判断这来自毛泽东的哪一著作?(  )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4、毛泽东反对将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列起来,认为“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韵,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学说(  )
  A.全盘吸收他们的思想主张         B.与他们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
  C.完全超越他们的思想主张         D.完全囊括了他们的思想主张
  15、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据此可得出(    )
  A.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
  B.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决定着民主革命的方式
  C.农民斗争是迎来民主革命高潮的主要因素
  D.中共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16、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孙中山《临时约法》移植美式政治框架的实验都失败了。毛泽东的“井冈山道路”,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因抵制“苏联模式”终获成功。这说明了(    )
  A.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走不通            B.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近代化的同时不能缺少本土化
  17、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1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
  教学
  过程
  []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内容为孙中山的形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孙中山的感性认识。文字部分指出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关头,民族英雄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创立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建议教师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 的光辉形象,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吗?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引言内容,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 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教材首先从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以及孙中山创立革命理论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随后教材重 点阐释了三民主义的内容,最后教材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三民主义作了评价。
  (1)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理解本部分内容,必须建立在对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高度驾驭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首先选取一些孙中山这一时期活动的图片,制成投影,并结合投影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有关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的内容及【学思之窗】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掌握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明确的阐释。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 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 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 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 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 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它的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它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问题一: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问题二: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第二目“从思想论战到‘ 临时约法’”。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 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教材从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体现三个角度展现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1)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建议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论战的双方、论战的原因、论战的焦点问题、论战的影响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完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同学生一起分析这次思想论战的性质。
  (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
  教材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一方面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建议教师首先播放有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资料片,内容要涉及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统治的覆亡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问题二、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该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问题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最终的结局有何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的基础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材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等方面对本栏目内容作了叙述,实际上从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及评价等角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了阐述。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 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持何态度?其态度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何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鼓励。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材用文字和表格两种形式进行了表述。表格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建议教师将表格内容做成投影片,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谈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的区别。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作了明确的论述。建议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阅读【学思之窗】,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问题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建议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来 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洋务派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等等。然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第二部分内容,并结合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教学时将这 一栏目根据内容划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论战,二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思想论战的教学,可将有关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表格的内容可以包括论战的双方、论战原因、论战的内容,论战的影响等,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历史。关于三民主义的实践,教学时首先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回答:教材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 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总结,三民主义在实践中,一方面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认识。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主要组织学生谈论以下问题: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说明了什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本质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深化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时,可以这样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 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案例二 在学习思想论战时,可以这样处理:
  (1)论战的起因,只作简单了解,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已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改良派却站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
  (2)论战的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民族利益。
  (3)论战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通过论战,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战的性质,明确这次论 战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案例三 在本课内容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的讨论:
  (1)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 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这一问题在讨论时,师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既深化了本课内容,又升华了思想情感。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
  解题关键: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来源,并明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的。
  思路引领:防止欧美革命弊端在中国的出现;完成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
  答案提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
  2.康有为曾经倡导维新变法,这时又追随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把康有为的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理解尊孔复古逆流出现的历史根源。
  思路引领:康有为从顺应历史潮流转为阻碍历史的发展;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行为说明他已由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维新者变成了阻碍民主共和发展的反动者;同时也说明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历 史任务,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依然十分浓厚。
  3.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题关键: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缺一,就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思路引领: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具体体现。
  答案提示: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三民主义与同盟纲领之间的关系。
  思路引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 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
  答案提示:民族主义,明确提出 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课堂讨论,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活动提示:引导学生从历史意义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思考,鼓励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讨论。
  2.阅读与思考
  原题略
  思考提示: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共同之处和主要区别。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