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1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八 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八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二 祖国的统一和新中国的外交.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十一 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进思想.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_专题五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起源和确立.doc
专题八 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取得重大胜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词“上海”、“由北而南”可推断出该战役是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史实,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2、有学者说:“它(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此观点主要说明“领事裁判权” ( )
A.严重破坏了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C.使近代中国直接进入了法制社会 D. 促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B
【解析】“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可见作者认为《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作者的主旨。C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法制社会;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促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维新变法,所以应选B。
专题十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 )
A.人民主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三权分立说 D.天赋人权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契约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社会契约的思想,该思想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主权学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三权分立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天赋人权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2、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民主自由 B.法律至上 C.主权在民 D.公共意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社会契约”是指以契约建立国家,目标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故D项正确;民主自由、法律至上、主权在民都不能体现“大我”,故A、B、C三项错误。
3、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
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有计划之间出现差异,而 A 项只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B 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发生在 1933—1937年,到 1937 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 项错误;D 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
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 )
A.发展私营企业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放弃斯大林体制 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发展私营企业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
专题五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起源和确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狄摩西尼指出:“培养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A.人文主义盛行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是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主义还是对公民进行教育导致了公民的爱国主义?从材料信息看,应该是前者,公民政治给与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
2、《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C.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罗马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根据提示“法律如此之多”和所学知识,这跟罗马的统治疆域不断扩大的史实有关,所以应该选择A。
3、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 B.权利平等原则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