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合集
- 资源简介:
约4880字。
2017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合集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高考考纲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环节】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感知历史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对峙。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政策 内涵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④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②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