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25
- 资源简介:
课件共81张,学案约4180字。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牢记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形成的意义。
2.运用比较法学习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他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3.学习儒家思想在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预 习 案
一、“百家争鸣”的形成(阅读第2课前言)
1.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具体表现:①经济:铁器使用、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的破坏,诸侯争霸;
③阶级:士阶层崛起;
④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概况:(了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二、诸子百家及思想
(一)孟子、荀子——儒家
1.孟子 ⑴思想主张
①核心:仁政(发展“仁”的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待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民贵君轻。
②人性论:人性本善
③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⑵地位
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他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2.荀子 ⑴思想主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