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课程目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鸦片战争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初步运用有效信息来共同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实物图片和古今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2、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虎门销烟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影响战争胜负因素)
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政治 1.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1.欧美代议制(民主法治)确立发展。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课程目标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