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1.doc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教学设计1.doc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数声钟鼓报黄昏,瞻仰神工千古存。玉垒照看川岁月,金堤抱负蜀乾坤。重书禹贡追先圣,长遗尧封泽后昆。约束岷江东逝水,休惊岸左二王魂。”诗中描写的是
A.隋朝大运河 B.汉代六辅渠 C.战国都江堰 D.宋代高转筒车
【答案】C
【解析】由“川”“蜀”“岷江”等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是都江堰。
2.“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史料中“强必饱,不强必饥”等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抓紧劳作。
3.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一年多熟制只符合荀子的观点,不符合李悝的主张,B项排除;增加从业人口在材料中也未体现,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勤谨”、“数盆”可知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答案为D项。
4.《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派鲧(gǔn大禹之父)去治理水患。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处死。舜派禹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病,妻孕,产子)。
禹继舜位:因治水有功,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禹继舜位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叫做什么?禅让制。禹的威望,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大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劳动产品有了富余,这样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渐的壮大自己部落的实力。其他部落无法与之抗衡。在禹晚年的时候,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请同学们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是已经做了夏国王的大禹。观察一下他的装束、神态,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此时这衣着华丽,头戴冠冕的大禹再也不是最初那个破衣烂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分析
1.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条件、“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掌握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深刻地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叙述了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着一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本课共分为三目内容,分别从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官制、郡县制等方面介绍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课涉及的内容部分为学生所熟悉的,学生通过相关电视剧、书籍等对秦朝的一些中央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知识不易理解,学习有一定难度。
三.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结合教材、学生实际,设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理解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相关材料的研习,了解秦朝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探究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政治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深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并有其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2.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1)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对 欧的影响;
2、两极格发展史妥体后世界局势出现“一超多张”的局面;
3、和不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二、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