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教育与文艺》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1110字。
第28-29课 新中国的教育与文艺
班级姓名学号面批
【课程标准】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前预习案】
一、教育
1.扫盲教育:
(1)地位:建国之初,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核心:识字教育
(3)结果:2001年1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人教版)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人民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国家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义务教育:
(1)地位:
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①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③开展“希望工程”。
(3)结果:2001年1月,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3.高等教育:
(1)建国初期:
①举措: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②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1958年,大跃时时期
①举措: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②评价:
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但也导致高校质量参差不齐,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