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15
- 资源简介:
共29张,另有说课稿等文字素材。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资料丰富,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而且采用多媒体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