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3910字。
第12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比较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评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高峰。义和团同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不仅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的结果,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课堂教学设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