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初步开发》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770字。
《南方的初步开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吴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记住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
本课采用学案导学法,让学生对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纳,讨论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初步总结南方开发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新田中学的谭老师,很高兴认识大家,相信我们今天会度过一节愉快充实的课堂。作为新朋友,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先欣赏“六朝古都”南京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导入新课:(放映有关南京的风光片)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景色美不美?(美)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南京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而到南朝时它已发展成全国有名的大都会,当时名建康。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南京的发展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分钟)
课件显示课题:15 南方的初步开发
在学习新课以前,同学们首先弄清两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找到淮河与秦岭。(课件展示,激光笔)从地理学上讲,我国南方和北方以淮河——秦岭为界,由于三国鼎立的形成,本课所说南方大体上指长江以南地区;而初步开发时期主要指我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同学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学生观察,并对照教材89页《两晋南朝简表》)
这一时期政权更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政权多、“乱”;
师:这段时期大致持续了三百多年,其政治局面的特点:“政权并立、更换频繁。”其中的吴蜀、东晋、南朝的宋、齐、粱、陈政权先后统治南方,其中有六个这些政权定都南京,所以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在这种局面下,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首先请同学们自学本课,了解我国这一时期南方初步开发的状况。(2分钟)
(一)自学本课,夯实基础(学生回答,鼓励第一名学生。发奖)(5分钟)
一、吴蜀时期的开发(学生回答进行鼓励,发作业本)
吴国:1、农业方面:组织人员开垦;推广;粮食产量提高。
2、手工业方面:是著名特产,丝织业有一定发展;能生产各种精致的;造船业发达,出现了、、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吴国曾派人到过。
蜀国:设堰官保护都江堰、屯田、植桑养蚕,推广设置技术,设立锦官管理生产;推广铁器、牛耕,使和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
1、农业方面: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等作物;五岭以南,种植,提高粮食产量,人们还在湖边围垦,新修“”,扩大种植面积,农田普遍施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2、手工业方面:织锦、制瓷、矿冶、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炼钢技术进步,采用了“”,人们利用作为燃料。
3、商业方面: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
现在我们将同学们了解的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初步开发的状况归纳成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2分钟)
请同学们再次了解吴国的三大造船中心和夷洲的位置(幻灯)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请同学们观察南朝时期的瓷器,与吴蜀时期相比有何变化?(精致、美观)说明我国南朝时期经济发展怎样?比吴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南方在吴蜀、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开发的状况。那么南方在开发以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我们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描述,请看。
史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
注解:(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思考:我国南方在西汉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1分钟)
根据古人描述,我国南方在开发前经济状况怎样?你认为在西汉时南方是先进还是落后?(生回答)我国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初步开发南方的?(吴蜀时期)为什么在吴蜀、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二、)分组学习,探究合作。(学生完成学案,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开讨论)(10分钟)
1、材料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为躲避战乱,仅213年一次,淮南人民渡江南下的就有十余万户之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