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 资源简介:
约8740字。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我是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三中学的教师陈晓锐,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想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感悟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解说。
一、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这些要求都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通过新文化运动这一事件爆发的始末,能够列举出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达到了解该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可。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内容。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洋务派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来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教学中如何贯穿近代化起步从经济、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我觉得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而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本课则处于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由表及里的更深层面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基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再结合对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